第九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

2025-10-31 17:34:22 来源: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一、引言


(一)论坛举办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当下,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世界史作为一门涵盖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综合性学科,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全球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根基。它不仅帮助我们追溯过去,更能为我们把握当下、预测未来提供启示与借鉴。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对世界史的深入研究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为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了解各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演变,有助于我们在处理当前国际事务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世界经济史,能够为我们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历史经验。


在此时代背景下,第九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论坛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世界史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汇聚一堂、交流思想的平台。中青年学者作为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创新的研究方法和开放的学术视野。通过论坛,这些中青年学者能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推动世界史研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论坛的举办也有助于培养和壮大世界史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深远影响


此次论坛对中国世界史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促进学术交流方面,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带来了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世界史的各个领域和时期。通过大会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等形式,学者们深入交流了学术观点,分享了研究经验,促进了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打破了地域和机构的限制,加强了国内世界史研究力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增进了中国世界史学者与国际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中国世界史研究融入国际学术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汇聚研究成果的角度来看,论坛入选的论文选题广泛,涵盖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大国兴衰、文明互鉴、边疆治理等多个重点议题,反映了中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这些论文基于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学术财富。通过论坛的交流与展示,这些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


论坛对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是中国世界史学者的重要使命。论坛倡导从历史视角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推动跨学科方法创新,加强文明交流研究,这有助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史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对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解读,中国世界史学者能够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出发,为全球历史的发展提供新的诠释和理解,从而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二、论坛的基本概况


(一)主办方与承办方介绍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所负责运营的《世界历史》期刊,在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国内世界史研究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 1978 年创刊以来,《世界历史》始终致力于反映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刊登研究论文、深入探讨史学理论,并及时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其内容涵盖了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专门史等多个领域,为世界史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严格的审稿流程和对学术质量的高要求,《世界历史》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推动了世界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期刊还定期主办 “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和 “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对话,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学术实力。学院历史系可追溯至 1923 年私立东陆大学开设的历史课程,1925 年春历史系正式成为云南大学最早设置的系目之一。在民国时期,闻宥、钱穆、顾颉刚、吴晗、白寿彝、向达等著名历史学家都曾在此任教,为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在世界史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东南亚史、南亚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和推动世界史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还设有多个与世界史相关的研究机构,如欧美史研究中心等,为开展世界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参会人员构成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这些专家学者涵盖了世界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研究方向,既有在世界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的资深学者,也有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者。其中,中青年学者占据了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论坛以 “中青年学者” 为主的特点。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论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的学者汇聚一堂,促进了跨地域、跨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同学术背景的碰撞,使得学者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拓宽了研究视野,为世界史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论坛的筹备与组织


论坛的筹备工作从征稿阶段就已全面展开。2025 年 3 月 13 日发布征稿启事,面向全国高校、研究机构 50 周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包括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征集论文。征稿议题广泛,涵盖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资本主义与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变迁、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历史上的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以及其他世界史研究前沿问题。投稿要求论文为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性成果,且未投他刊,同时需遵循《世界历史》编辑技术规范,并附上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9 月 1 日征稿截止,共收到征稿论文 238 篇。编辑部组织专业评审团队,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审读和评选。评审过程严格按照学术标准,从论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方法、学术观点、论证逻辑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评选出 60 篇论文入选本届论坛。入选论文作者涵盖了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体现了评选的公正性和广泛性。


在确定入选论文后,编辑部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入选名单,并向作者发送正式邀请函。为提前安排参会学者的住宿,要求入选作者于 10 月 8 日发送参会回执至论坛专门邮箱。在场地安排方面,承办方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精心挑选了设施完备、环境舒适的会议场地,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议程设置上,论坛安排了开幕式、大会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和闭幕式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力求为参会学者提供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术交流平台。


三、论坛的主要议程与精彩内容


(一)开幕式:思想的启航


10 月 18 日,第九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云南大学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成为了汇聚各方期望与智慧的重要时刻,为整个论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明确的方向。


1. 各方领导致辞要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世界历史》主编刘作奎研究员在致辞中,对承办方云南大学以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罗群院长带领的学术团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肯定了他们为论坛顺利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他强调,《世界历史》期刊及其主办的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世界史学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推动世界史学科进步的重任。刘作奎指出,《世界历史》将进一步明确期刊定位和办刊方向,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期刊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协调全国世界史研究,为推动青年学者成才贡献力量。这不仅体现了对期刊使命的深刻认知,也展现了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希望通过期刊和论坛,为世界史研究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玮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回顾了云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阐述了 “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的办学精神,介绍了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在提及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时,张玮教授着重介绍了其学术传承以及在东南亚史、南亚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他指出,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青年学者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希望大家能通过本次论坛启迪智慧、增进情谊。他期待此次论坛成为云南大学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交流的新起点,为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搭建新平台,促进学科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进步。


《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过程,并对承办方表达了诚挚谢意。他指出,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始终秉持推动学术创新和培育青年学者的宗旨。本次会议入选的 60 篇论文,涵盖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大国兴衰、文明互鉴、边疆治理等重点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中青年世界史学者的创新精神与时代关切。徐再荣强调,在当前世界面临复杂变局的形势下,历史学者肩负着 “鉴往知来” 的使命。论坛倡导从历史视角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推动跨学科方法创新,加强文明交流研究,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学术体系。他还表示,《世界历史》未来将持续加强专题策划、品牌建设与编校质量,致力于提升学术影响力,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激发思考,共同为推动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2. 致辞对论坛和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


领导们的致辞对论坛和学科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导向作用。在明确论坛方向方面,刘作奎研究员对《世界历史》期刊及论坛责任的强调,使论坛的目标更加清晰,即通过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世界史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的机会。这一目标为论坛的各项议程和活动提供了指引,确保论坛围绕着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展开。


张玮教授对云南大学及世界史学科的介绍,让与会学者更好地了解了论坛的承办背景,也为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他对学科体系建设的强调,提醒学者们在研究中要注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从中国的视角和立场出发,研究世界历史,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徐再荣研究员对筹备工作和论坛目标的说明,让学者们了解到论坛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增强了学者们对论坛的信心。他对入选论文议题的分析,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引导学者们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回应时代关切。同时,他对跨学科方法创新和文明交流研究的倡导,为世界史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鼓励学者们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与交流,推动世界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激励学者方面,领导们的致辞充分肯定了中青年学者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刘作奎研究员对青年学者的关注,让中青年学者感受到了重视和期望,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热情和责任感。张玮教授对学者们的期待,以及徐再荣研究员对学术创新的倡导,都激励着学者们在论坛中积极交流、勇于创新,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主旨报告:学术的盛宴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了备受瞩目的主旨报告环节。四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世界史研究的不同角落,为与会学者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1. 跨国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科技政治实践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以 “跨国主义视域下的移民、曼哈顿工程与美国科技政治的实践” 为题,从跨国视角深入探讨了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政治科技的建构及其对美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梁茂信教授指出,二战期间及战后,大量难民科学家涌入美国,他们成为了美国原子研制计划的关键推动者,开启了美国的原子研制计划,也拉开了科学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序幕。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带着各自的知识和技术,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后十多年间,美国积极进行科技政治化体制建构,这一过程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历史上历次战争之后国家建构浪潮的延续。在这一时期,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科技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建构不仅助推了美国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腾飞,使美国在科技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还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才,让美国成为当代外来人才最多的国家之一。人才的汇聚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梁茂信教授的报告,为我们理解美国科技政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揭示了移民、科技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们看到了跨国因素在美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解密档案与中印关系史研究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戴超武教授作了题为 “解密档案与中印关系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的报告。戴超武教授深入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外交部及地方档案,以及印度尼赫鲁纪念馆与国家档案馆所藏文献,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对这些档案的深入研究,他对中印建交过程中的边界与西藏问题、朗久与空喀山口事件的处理政策,以及 1960 年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等重大历史节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


戴超武教授指出,对中印双方档案的互证与比较研究,是还原历史真相、深刻理解冷战时期中印关系演变内在逻辑与决策机制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双方档案,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记载和观点,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在研究中印边界问题时,双方档案中对于边界划分的依据、历史沿革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通过互证与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边界的实际情况,揭示中印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这种基于解密档案的研究方法,为中印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3. 战后欧洲一体化与民族国家新起航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围绕 “战后欧洲一体化与民族国家新起航” 展开报告。他详细梳理了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深入剖析了其与民族国家治理之间的紧密关系。邢来顺教授认为,欧洲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地,其战后一体化并非意味着民族国家 “走向尽头”,而是民族国家间以和平合作取代强权争霸的新尝试。在历史上,欧洲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冲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战后,欧洲各国为了实现和平与发展,开始探索一体化的道路。


欧洲一体化是近代以来欧洲民族国家发展陷入绝境后的产物,是民族国家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博弈新形态。在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各国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和机构,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欧洲联盟的成立,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体化,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和货币体系;在政治上,各国通过协商和合作,共同制定政策,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一体化的模式,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是民族国家治理的新转向。邢来顺教授的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欧洲一体化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认识,为我们理解欧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近代早期英格兰的乡村重建运动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龙秀清教授以 “近代早期英格兰的乡村重建运动” 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分析了关于英格兰 “大重建” 运动的学术争议,通过对研究文本和考古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其时段应合理界定为 1450—1750 年。在这一时期,英格兰的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村重建运动不仅体现在住房条件的显著改善上,还带动了饮食结构、服饰材料、园艺革命与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


龙秀清教授指出,这一时期英格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显著领先于欧洲大陆。在饮食方面,人们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营养结构得到改善;在服饰材料上,出现了更加优质的面料,人们的穿着更加舒适和美观;园艺革命的兴起,使得乡村的环境更加优美,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基于这些研究发现,龙教授创新性地提出 “富过渡” 理论,认为欧洲向现代的转型并非源于贫困,而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主动演进。这一理论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引发了与会学者对欧洲历史转型的深入思考。


(三)分论坛研讨:思维的碰撞


10 月 18 日下午,论坛进入分论坛研讨环节,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环节,学者们的思想在这里激烈碰撞,绽放出绚丽的火花。分论坛共设置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成两场进行深入讨论,围绕着多个重要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1. 分论坛的主题设置与分组情况


五个分论坛的主题设置紧密围绕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第一组聚焦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和创新。在这一组的讨论中,学者们分析了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了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治理模式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组关注资本主义与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变迁,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全球经济、社会结构和环境的深远影响。学者们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塑造,以及对社会阶层分化、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组以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为主题,分析了历史上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这种博弈对国际秩序的构建和重塑。学者们研究了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历程,探讨了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军事冲突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国际秩序的演变规律。第四组围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展开讨论,深入研究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冲突,以及这种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学者们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分析了不同文明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以及文明交流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第五组则着重探讨世界历史上的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研究了不同国家在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边疆治理的策略和经验。学者们分析了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探讨了边疆治理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不同国家边疆治理模式的特点和启示。


这种分组依据充分考虑了世界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2. 研讨过程中的主要观点与争鸣


在分论坛的研讨过程中,学者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阐述了各自论文探讨的学术问题和核心观点。在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分论坛,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有的学者则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资本主义与全球经济分论坛,学者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多次危机后,将逐渐走向衰落;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创新和改革,仍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评议人从选题价值、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等多个角度,对论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价。他们既肯定了论文的创新点和闪光点,也客观地指出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在评议过程中,评议人注重与作者的互动交流,鼓励作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在自由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们围绕着论文的观点和评议人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又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学者们不仅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还拓宽了研究思路,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