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上海期智研究院“期智未来学者” 联合培养专项博士研究生招生

2025-11-14 15:25:00 来源:研究生院

为积极响应国家及上海市关于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的战略号召,同济大学(下称“我校”)携手上海期智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共同启动“期智未来学者计划”联合培养项目,并面向我校2026级博士研究生开展专项遴选工作。现将该计划核心信息通知如下:


一、招生对象与推荐方式


1.  本次联合培养项目的招生范围为已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26级全日制非定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2.  遴选推荐工作将由我校统筹开展,在充分征求相关学院及博士生导师意见的基础上,从2026级博士新生中择优确定推荐人选。对于有意向参与该计划的考生,建议提前与本人导师进行深入沟通,明确合作意向与发展方向。


二、核心培养模式说明


(一)双导师协同指导机制


本专项计划将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研究院的PI(首席研究员)担任主导师,负责科研方向引领与核心学术指导;同时配备我校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副导师,协助完成培养环节衔接与学业进度把控,形成优势互补的指导体系。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规范


1.  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普博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在校学习的最长年限(包含休学等特殊情况)不得超过6年。


2.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的基本学制为5.5年,在校学习的最长年限(包含休学等特殊情况)不得超过7年。


(三)课程学习安排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选课计划,将由研究院主导师与我校合作导师共同研讨制定,确保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所有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均需在我校完成修读并达到考核标准。


(四)学位论文选题要求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严格依据上海期智研究院的重点科研任务布局来确定。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需按照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统一规定,依次完成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三、答辩流程与学位授予


1.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前,须获得研究院主导师与我校副导师双方的一致同意。论文答辩的具体组织流程,将严格遵照我校博士研究生答辩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2.  凡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圆满完成本培养协议所明确的全部培养环节与学习任务,且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标准的研究生,将由同济大学统一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相应学科的博士学位。


四、奖助保障政策


为支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注于学术研究,上海期智研究院将提供完善的奖助支持:在基本学制内,研究院将按月为入选学生发放科研助学金;同时,针对成功入选本联合培养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将专项设立并发放“SQZ未来学者奖学金”,进一步激励学术创新。


五、其他事项


本通知未尽事宜,将以同济大学与上海期智研究院签订的正式合作协议及双方当年发布的最新政策规定为准。相关后续工作安排,将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另行通知,请考生密切关注。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