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简章

2025-11-13 10:23:34 来源: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一、培养单位概况


(一)学院基本沿革与架构


经济管理学院自 1993 年成立以来,作为大连民族大学最早设立的教学单位,现已发展成为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覆盖最广的核心教学部门。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行政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五个基层教学组织,开设经济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七门本科专业,构建了完整的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


(二)学科平台与科研机构建设


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数字经济专业类别、旅游管理专业类别三大硕士学位授予点,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设立大连民族大学共同现代化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研究所三个校级科研机构,聚焦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其打造的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获评辽宁省跨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且成为大连市政府补贴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与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企业数智化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体系化支撑。


(三)师资队伍实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 75 人,其中专任教师 56 人,教授 7 人、副教授 26 人,博士学位教师 50 人,博士后 10 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占比优势显著。师资队伍中汇聚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 1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 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 1 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 1 人、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 1 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 1 人、教育部优秀创业导师 1 人、“兴辽英才”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1 人、辽宁省教学名师 1 人等,另有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带头人 3 人,硕士生导师 27 人,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教学科研成果


近五年,学院在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方面成效丰硕。教学领域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 7 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5 项,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2 门、省级一流课程 9 门、校级一流课程 33 门,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4 项、辽宁省教材建设奖 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6 项,校级和院级教改立项累计达 100 余项。科研领域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及横向课题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撰写专著、教材、工具书 30 多部。同时,学院依托专业优势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民族地区干部培训、旅游与营销方案规划、区域及产业战略研究等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五)毕业生发展前景


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 20 年保持在 90% 以上,就业质量持续向好。每年约 10% 的学生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 “双一流” 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近 30% 的毕业生入职腾讯、百度、中国建设银行等知名企业,就业去向涵盖重点高校、骨干企业等多个领域,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二、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核心优势


(一)研究领域聚焦战略需求


该学位授予点长期深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智慧旅游、文旅融合与新业态三大核心研究领域,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数字文旅等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精准的学术导向。


(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成熟


实践平台广泛搭建,累计建立 10 余处实践基地,同时与阿里巴巴、网易、云创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载体。


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旅游策划学、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等多维度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创新实施 “双进” 教学机制,让专业教师走出教室深入产业一线,邀请企业教师走进课堂传授实战经验,以真实项目为依托,构建师生协作、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


(三)科研与实践成果丰硕


科研基础扎实深厚,在乡村旅游和智慧旅游领域拥有长期研究积累,斩获国家级科研项目 8 项,省部级政府科研奖励 20 余项,科研实力强劲。


实践服务成效显著,师生团队共同完成内蒙古响沙湾、大连金石滩、丹东大梨树、大连金普新区石河村、辽宁岫岩鹿圈村等多地旅游规划与策划项目 40 余项,实践经验丰富。


咨政服务能力突出,《尽快划定草原保护红线》等咨政建议及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相关咨询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领导同志批示,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三、研究生培养核心内容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致力于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管理方法与专业技能,深入了解旅游业务实际运作流程,具备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拥有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核心培养特色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构建文化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乡村旅游方向的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对乡村地区的认知深度。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推行 “校、政、企、研” 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方式和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实现 “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注重外语应用能力,实施 “基础理论课程概念双语渗透 + 应用型课程交流用语双语渗透” 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外文期刊论文学习与翻译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未来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紧密围绕辽宁省和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行业发展痛点。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在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施路径,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结合文旅产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


深化产教融合育人,一方面共建育人体系,围绕增强产业针对性和提升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安排、师资共享等方面强化协同;另一方面共建合作平台,聚焦乡村文旅开发与融合、智慧旅游等主题,推进校地企特定领域合作与成果转化。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