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2025-11-12 10:49:37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研招办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源地、汇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育人高地、深耕社会发展的人文社科智库,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经近百年积淀,已成为培养经济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核心阵地。以下为学院 2026 年研究生招生专业详细介绍,助力学子精准规划求学之路。


一、学院概况


(一)发展沿革


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 1927 年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设立的农业经济系。1949 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同步设立。1952 年院系调整期间,全国顶尖农业经济学家的加盟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实力。1985 年,农业经济系扩建为农业经济管理学院,1993 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02 年 6 月与管理工程学院合并,形成如今的学院架构。


(二)学科布局


学院是我国最早具备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可授予经济学与管理学两类学位。学科体系覆盖两大一级学科博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以及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学位教育涵盖工商管理硕士(MBA)、金融硕士(MF)、会计硕士(MPAcc)、数字经济硕士(MDE)四大方向,本科阶段多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 167 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其中教授及研究员 50 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 48 人,讲师及兴农青年学者 22 人。队伍中不乏二级教授、国务院参事、学科评议组成员等顶尖人才,9 人入选高层次人才项目,多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同时拥有多名国家及北京市级教学名师、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四)科研与平台建设


科研成果:近五年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700 余项,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超 6000 万元。在研国家级基金项目 40 余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 10 余项;年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300 余篇,发表载体包括《Nature Food》《经济研究》等中外权威刊物及《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媒体。近 50 篇政策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为 “三农” 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平台布局:设有农业经济系、经济贸易系等五个系,以及省部级虚拟教研室、三个教育中心。科研平台层次丰富,包括 1 个国家级研究平台、3 个省部级研究基地、7 个校级研究机构及 16 个院级研究机构,同时在全国建立 24 个教授工作站,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与区域产业升级。


国际影响: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密切合作。主办的国际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AER)跻身 SCIE 农业经济与政策类期刊第 3 位、SSCI 经济类期刊第 58 位,均处于 Q1 区,成为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标杆。


(五)办学理念


学院秉持 “厚中博外、知理践行、立德育才、济农泽业” 的育人理念,以 “改变世界,赋权人民,激励生命” 为发展愿景,以 “创新经济知识,拓展管理理念,培养大农业类研究、管理与投资人才,服务社会,影响中国” 为使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学术型研究生专业介绍


(一)农林经济管理(1203)


招生类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发源地。以 “农立国本、经世济民” 为核心导向,聚焦 “三农” 问题研究与涉农产业管理。


研究方向:下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史、食物经济与管理三个方向。


核心课程:涵盖中级 / 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级 / 高级微观经济学、中级 / 高级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外农业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食物经济学专题、国际农业食物系统发展等。


培养平台:依托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学校首个省部级哲社基地)、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以及山西、河北等地 10 余个教授工作站,构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多就职于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选调生成为重要就业方向;部分硕士研究生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


特色资源:拥有国内一流的三农特色数据库,涵盖十余个省份超一万户农户的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等微观数据,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二)应用经济学(0202)


招生类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以经济学为核心,融合多学科工具与方法,应用导向鲜明。学科历史悠久,学术成果与师资力量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


研究方向:包括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方向。


核心课程:设置中级 / 高级微观经济学、中级 / 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级 / 高级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政策影响评估方法、计量经济软件应用等课程。


培养平台:拥有国家数字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多个省部级、院级研究机构,为科研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涵盖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国内外高校,代表性就业单位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农业银行等。


培养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丰富的学术讲座、会议及实践活动;建立多级多元奖助体系及研究生 “三助” 体系,保障学生学业发展。


(三)工商管理学(1202)


招生类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招收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会计学三个方向。


专业特色: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专注于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与应用方法研究,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致力于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核心课程:包括管理经济学、组织管理研究前沿专题、中级运筹学、管理研究方法论、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供应链管理研究前沿、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


培养平台:依托国家数字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及多个专业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中粮集团等 50 余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提供充足实习实训资源。


就业与深造:毕业生就职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知名企业等,部分学生进入顶尖高校继续攻读更高学位。


培养与奖助: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并重,要求参与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并发表成果;构建全方位奖助体系,支持学生学业发展。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介绍


(一)金融硕士(0251)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聚焦金融业人才需求,遵循 “理论为基,业界导向,实践引领” 原则,形成普惠金融与期货证券两大特色方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业务与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开设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绿色金融、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农村金融专题、期货市场分析、高级金融计量分析等课程。


培养平台:拥有多家金融机构及地方试验站共建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支持。


就业情况:就业率接近 100%,约 80% 毕业生就职于金融机构,近 10% 进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75% 左右的就业地集中在北京,就业单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有银行总行、中信建投证券等。


(二)会计硕士(1253)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专注于培养熟练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涵盖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


培养平台:与国内多家领先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阔实习空间。


就业情况:就业率近 100%,就业分布均衡,约 50% 就职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20% 进入国有企业,20% 服务于金融机构,其余就职于其他各类机构,代表性单位包括全国政协、财政部、国有银行、知名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


(三)数字经济(0258)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融合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技术科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下设多个特色培养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全球数字经济、数字农业与绿色发展、数字乡村与数字产业化等方向。


核心课程:设置经济学原理、数据挖掘与分析、数字经济概论、数字贸易与金融、数字农业经济、数字经济规制与数字化治理、大数据导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等课程。


就业前景: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市场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数据分析能力,可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数字经济规划、数据分析、数字营销、电子商务等工作。


(四)工商管理硕士 MBA(1251)


招生类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自 2003 年创办以来,已招收 20 批学生,汇聚 3000 余名商界精英与青年才俊。坚守 “培养立足中国,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活力、知行合一的高级管理人才” 的使命,以 “让商业创造美好生活” 为愿景,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核心课程:涵盖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营销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等。


培养平台: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与 68 家优质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构建 “理论 + 实践” 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依托专业研究中心与案例中心,强化管理实战能力与产业前瞻力培养。


就业情况:近两年毕业生职业转换率达 33.5%,就业单位涵盖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三资企业及知名民营企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行业为主要就业领域。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