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2025-11-12 10:20:19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与引领者,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源头可追溯至1905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农科大学。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1995年跻身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首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并在2022年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如今,学校已形成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核心优势的学科特色,构建起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大学正全力冲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现诚挚邀请各地有志于农业及相关领域研究的青年才俊,申报我校2026年博士研究生项目。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渠道主要包含三类:其一为接收校内外具备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博生);其二为选拔校内表现优异的在读硕士生通过硕博连读方式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简称硕博连读生);其三为面向校内外应届硕士毕业生或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采用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生(简称申请考核制博士生)。


一、招生专业与计划人数


2026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预计为1700人,该数字包含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招生名额。目前,学校已完成推免直博生的接收工作与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工作,申请考核制的招生专业及对应计划数,可查阅《中国农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申请考核制)》。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在职工程硕博士招生专业未包含在上述目录内,该专项的招生信息将另行发布通知。


需特别提醒考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专业拟招人数仅作参考,最终录取人数将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学习形式与学制安排


我校博士研究生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报考。


学制方面,直博生整体学制为5年;硕博连读生进入博士阶段后的学制为3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所有类型博士生的最长在校学习年限均为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2年。


三、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生招生细则


(一)直博生接收流程


有关直博生的具体接收要求与流程,考生可查阅《中国农业大学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以及各招生院系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


(二)硕博连读生选拔规则


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工作由各招生院系自主组织,选拔过程严格依据《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办法》执行。


(三)信息填报与材料提交要求


通过选拔拟录取的2026年硕博连读生,需在学校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完成注册及个人信息填报(建议使用Windows系统下的360浏览器,并切换至极速模式)。直博生无需进行注册及信息填报操作,可直接登录该系统。两类考生均无需缴纳报名费。


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需通过系统自行打印《中国农业大学202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并附上两封纸质版“专家推荐书”及一份“思想政治情况表”(上述表格可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的“资料下载”栏目获取),统一提交至所报考的招生院系,以便后续存入个人人事档案。


四、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流程


(一)报名基本条件


1.  学历要求:考生需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或已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人员。其中,有两类特殊情况需注意:一是在国(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二是正在攻读“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仅能获得硕士学位单证)的考生,不得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报名,需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再提交报考申请。


2.  英语水平:考生需符合所报考招生院系对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


3.  身心健康:考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需满足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4.  国家专项计划报考要求:


(1)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除满足上述基本报名条件外,需先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骨干计划资格申请平台提交申请信息(所需材料可参考往年通知准备),待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线审核通过后,方可在我校报考系统中完成报名。


(2)申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援疆博士师资专项计划”“对口支援部省合建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除符合基本报名条件外,还需获得受援单位的推荐。


符合上述国家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考生,需在报名时准确填写相关专项信息,学校不接受专项计划补报名。


(二)网上报名安排


报名时间:2025年11月10日8:00至12月31日18:00,逾期不再受理。


报名流程:考生登录“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建议使用Windows系统下的360浏览器,并切换至极速模式),在招生项目中选择“博士研究生报考”。登录时,用户名为注册新用户后生成的报名号,密码为注册时自行设置的密码。报名过程中,考试方式需选择“申请考核”,考生需仔细填写并反复核对个人信息,按要求上传所需电子版材料,完成200元报名费支付后,方视为网上报名成功。


特别提示:考生在报名前务必仔细研读本招生指南及各招生院系发布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确认自身符合申请条件后再进行报名及缴费操作。若因个人自审失误导致不予复核、不予录取等后果,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已缴纳的报名费不予退还。


学校将根据实际下达的招生计划及拟录取情况,决定是否组织后续批次的报名工作,相关信息将及时公布。


(三)申请材料提交规范


网上报名期间,考生需通过报考系统提交各类申请材料的电子版。进入复核阶段后,需向招生院系提交材料原件供再次审核。招生院系审核完毕后,纸质材料及证书复印件将留存备查。


电子版材料提交注意事项:对于需提交多个文件的材料项目(如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证明等),需将同一项目下的所有电子版材料整合为一个PDF文件后再上传;所有上传的PDF文件需保证内容清晰可辨。考生成功缴纳报名费后,将无法修改已填报的信息及重新上传电子版材料,务必在缴费前仔细检查。


需提交的电子材料包括: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扫描件;硕士阶段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扫描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扫描件,国(境)外学历考生提交学历学位认证书扫描件);硕士阶段成绩单(需加盖培养单位公章);英语水平证明材料扫描件;个人陈述(含科研经历、研究兴趣及未来研究计划等内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证明、获奖证书等相关材料扫描件;专家推荐书(需由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出具,按规定格式填写并签字);思想政治情况表(按要求填写并加盖相关单位公章);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需提交对应专项计划的资格证明材料扫描件。


申请材料是初审的核心依据,考生需认真撰写、如实提交,确保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四)初审、复核与录取流程


1.  初审阶段(2026年3月前完成)


各招生院系将组织专家评审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核。评审组将结合材料审查结果及招生导师组的意见,择优确定进入复核阶段的考生名单,并在招生院系官方主页进行公示。考生如对初审结果有异议,可通过本指南公布的招生院系联系电话申请复查。


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材料,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初审,进入复核阶段的名单将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示。


2.  复核与录取上报阶段(2026年5月前完成)


复核工作由各招生院系负责组织,按学科或专业组建考核专家组承担具体考核任务。考核内容围绕考生的专业能力及思想品德展开,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英语听说应用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诚实守信、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此判断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潜力。每位考生的考核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各招生院系将在官方主页公布复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及方式,各学科专业的复核过程将全程进行录音录像,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


考核结束后,招生院系将对考生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按专业、分类型对参加复核的考生进行总成绩排序(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考生单独排序)。结合已下达的招生指标,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若出现拟录取考生放弃资格的情况,招生院系可按总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顺次递补复核合格的考生。拟录取名单将在招生院系官方主页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研究生院。


3.  录取结果公布(2026年6月)


研究生院对各招生院系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审核通过后,将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考生可通过公布的监督电话进行举报。


(五)重要说明


1.  全日制定向在职博士生录取比例限制:各招生院系招收的全日制定向在职博士生数量,不得超过本院系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院系该比例可放宽至不超过1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专项计划”“援疆博士师资专项计划”“对口支援部省合建高校专项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不受此比例限制。此外,高校专业教师及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若能提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教学或科研岗位证明,且该单位同意为其在读期间的全日制学习提供保障,其报考也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2.  定向就业考生报考要求:现为定向就业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正在履行用人单位服务合同的在职人员,如拟报考定向就业博士生,报名时必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所在用人单位的同意,并提交经定向单位签署意见且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报考登记表。若因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用人单位存在报考纠纷导致无法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3.  诚信要求:考生在报考过程中若隐瞒重要信息、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通过弄虚作假手段取得复核及录取资格,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完成录取的,将撤销录取决定。


4.  招生导师信息查询:考生可登录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通过“导师简介”栏目查询各专业招生导师的相关信息。


五、录取类别划分


博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具体说明如下:


(一)非定向就业


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可自主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此类考生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中定向单位为各省(自治区)教育厅的考生,需在入学报到前将个人档案调入我校。


(二)定向就业


在职考生及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考生,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入学报到前,考生本人、定向就业单位需与我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约定返回原单位工作。


六、体检安排


拟录取的博士生需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体检工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负责。体检标准及收费标准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费标准与奖助政策


(一)学费缴纳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及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均需按规定缴纳学费。全日制博士生一般学费标准为1万元/学年,其中直博生一年级按硕士生学费标准执行,二年级及以后年级按博士生标准执行;硕博连读生进入博士阶段后,按博士生学费标准执行。


非全日制博士生中,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能源动力、农业、气象等专业的学费标准为2万元/学年,其他非全日制专业的学费标准以上级部门备案及审批结果为准。


(二)奖助体系


我校为博士生建立了完善的奖助保障体系,涵盖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长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津贴及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奖助形式。具体奖助标准及申请办法,可查阅学校发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相关文件。


八、培养地点与住宿安排


(一)培养地点分布


我校博士生培养地点包括校本部(含东校区和西校区)、烟台研究院、三亚研究院、平谷农业中关村及阿拉尔基地。不同专项及专业的培养地点有所区别: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主要在烟台研究院开展;海南专项博士研究生的相关学习及实践任务主要在三亚研究院完成;农业中关村专项学生的培养地点主要为北京市平谷区;阿拉尔专项学生则主要在阿拉尔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各培养地点执行统一的培养标准、毕业标准及学位授予标准,学生毕业后获得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完全一致,无培养地点差异标识。


关于海南专项的招生参考信息,考生可查阅《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海南专项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和人数统计》。2026年,根据教育部招生计划下达情况,可能会有新的学院及专业加入海南专项,具体招生学院、专业及人数以复核前各学院发布的通知为准。


(二)住宿保障情况


学校为基本学制内的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以及非在职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提供校本部住宿。其他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学校不提供校本部住宿;若此类考生被海南专项、农业中关村专项、阿拉尔专项或烟台研究院录取,学校可在三亚研究院、平谷农业中关村、阿拉尔基地或烟台研究院为其安排住宿。


九、其他注意事项


(一)咨询联系方式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校、院(招生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考生在报名、复核、录取等环节遇到问题时,建议先与所报考的招生院系联系咨询,各院系的联系方式可通过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的“联系我们”栏目查询。


(二)相关说明


1.  学校不提供往年复核试题,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培训班。


2.  学校单位代码:10019;单位名称:中国农业大学。


(三)政策调整说明


招生过程中,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新的招生政策,我校将依据新政策对招生工作进行相应调整,并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及研招微信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招生信息。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