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2026年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11-05 13:39:27 来源:研究生院


一、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概况


作为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学位项目,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于 2014 年成功获批,并在 2015 年正式启动招生工作。该学位点充分整合全校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优质资源,在地方政府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三大领域形成鲜明教学与研究特色。


近五年来,学位点教师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 25 项,累计到账经费突破 300 万元。学术产出方面,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3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50 篇,出版著作与教材 7 部。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特色愈发突出。


二、MPA 办学核心特色


(一)精准化培养方向设置


地方政府治理:聚焦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绩效管理优化、公共部门体制机制改革等核心议题,涵盖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供给、城乡融合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应急管理、数字政府建设、政府采购管理等具体领域,尤其注重陕甘宁边区政府治理历史经验的当代转化应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围绕公务员制度建设、激励机制设计、绩效管理实施展开,延伸至事业单位干部管理、社会组织人员开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人才政策制定等方向,深度挖掘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历史智慧与现代价值。


公共政策研究:覆盖政策试点、创新扩散、执行评估、全流程管理等核心环节,具体包含教育、产业、医药、税收、科技、卫生、文化、环境等专项政策研究,重点提炼延安时期社会政策与治理实践的当代启示。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原则,构建起 "公共课 — 学位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 — 选修课 — 社会实践" 五大模块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各模块学分分配明确:公共课占 5 学分,学位基础课占 15 学分,专业必修课占 8 学分,选修课占 8 学分,社会实践占 2 学分,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学分结构。


(三)高水平双导师队伍建设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 41 人,职称结构均衡,其中教授 14 人、副教授 14 人、讲师 13 人。2026 年招生配备导师 29 人,包括 12 名教授、14 名副教授,这支队伍中有 20 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2 人具备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同时聘请 25 名校外兼职导师,均为地方行政一线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拥有深厚理论素养与丰富管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 "校内学术导师 + 校外实践导师" 的双导师培养体系。


(四)全方位教学平台支撑


实践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电子政务实验室、6 个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及学习讨论室各 1 个,并配备公共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系统、智能移动审批模拟、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电子政府模拟等专业教学科研软件。科研平台优势显著,依托延安大学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研究中心、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与农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延安院区)等多个科研机构,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支撑。


(五)多元化培养实施路径


采用 "课程学习 + 实践教学 + 学位论文" 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方法,通过习题作业、学术小论文、社会调查、实践报告、课程考试等多元环节开展考核,重点培育学生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在指导方式上全面推行双导师制,聘请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中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指导。


(六)阶梯式教赛融合机制


构建从省级到国家级的阶梯式案例竞赛培育体系,以陕西省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大赛为基础,冲刺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提能" 的培养目标。MPA 教育中心制定专项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共同开发优秀案例,近三年已斩获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调研报告三等奖 1 项、优秀奖 1 项,陕西省案例大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的优异成绩。


三、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背景介绍


(一)学院发展历程


学院办学渊源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社会科学院、法学院与行政学院,解放战争时期整合为政法系。1958 年重组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74 年开设政教班,1977 年正式成立政治教育系,1998 年更名为政法系,2002 年升格为政法学院。2020 年 8 月,原政治与法学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并组建为现今的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师资与学科实力


现有教职工 84 人,其中教授 7 人(含 3 名三级教授)、副教授 25 人,49 名教师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不乏陕西省 "三五人才"1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2 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 1 人。导师队伍规模达 140 余人,包括 60 余名校内导师与 80 余名校外兼职导师,涵盖资深教授、青年博士及公检法系统、政府部门的 "双师型" 专家。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点授予单位与博士点培育建设单位,学院拥有政治学、哲学、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下设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理论等 9 个学术学位硕士点,以及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公共管理(MPA)3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中国共产党党史》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科研与平台建设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累计获批各级各类项目 120 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4 项、省部级项目 80 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与教材 21 部,其中 11 部由国家级出版社发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100 余篇,获各类科研奖励 40 余项,省级以上奖励 15 项。


硬件设施方面,拥有两栋独立办公教学大楼,配备学术报告厅、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模拟法庭等专业实训场地。科研平台层次丰富,包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的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延安院区)、省级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等中省级机构,以及 21 世纪新逻辑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学院秉持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 的校训与 "崇德尚法、经世致用" 的院训,推进延安精神 "一体两翼" 育人体系建设,在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四、延安大学学校概况


作为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实行一本批次招生,拥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学校发展,2017 年 9 月 19 日建校 8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肯定其办学理念与成就,勉励学校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2022 年 9 月建校 85 周年时,总书记再次致以亲切祝贺与问候。刘延东、韩正、孙春兰、刘国中等领导同志也通过视察、批示等方式关心学校建设。


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超 2800 亩,在校生 21000 余人,教职工 1900 余人。设有 16 个二级学院、1 个独立学院、1 所直属附属医院及 10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科实力雄厚,拥有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 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 个省级一流学科、1 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60 个本科专业中,12 个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 个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科研平台完备,包括 30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 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 个院士工作站与 4 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当前,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追赶超越 "三步走" 战略与第七次党代会 "一一九五" 工作布局,全力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向着 "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目标奋进。


五、2026 年 MPA 报考指南


(一)报考资格条件


本科毕业且拥有 3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计算至录取当年入学前);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标准,且具备 5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已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且拥有 2 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二)招生计划安排


2026 年预计招收 48 人,最终招生人数以学校当年正式下达的招生指标为准。


(三)学习实施方式


采用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实行在职非脱产学习,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周末进行,便于在职人员平衡工作与学习。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基准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 5 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为 1.5 年,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撰写阶段为 1.5 年。


(五)学费收费标准


每生每学年学费标准为 2 万元人民币。


(六)报名流程说明


报名全过程包含网上报名与网上确认两个关键阶段:


网上报名:每年 10 月启动,考生需在规定时间段内登录指定研招报名平台完成报名手续;


网上确认:所有考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线上方式核对并确认个人报名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七)初试相关安排


考试科目:共 2 门全国统考科目,分别为(204)英语二与(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其中英语二满分 100 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 200 分;


考试时间:每年 12 月举行笔试,两门科目考试时长均为 3 小时。


(八)复试组织要求


复试通常在次年 4 月左右开展,复试分数线不低于当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A 类国家线。复试内容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考核、外语水平测试、专业素质评估与综合素质测评四个核心模块。



相关文章
考研问答
推荐视频
备考交流
  • 2026管理类联考-工商管理(MBA)备考交流群:1030838237
  • 2026管理类联考-公共管理(MPA)备考交流群:1031486399
  • 2026管理类联考-工程管理(MEM)备考交流群:1003731121
  • 2026管理类联考-旅游管理(MTA)备考交流群:1031430494
  • 2026管理类联考-会计专硕(MPAcc)备考交流群:1003173234
  • 2026管理类联考-审计专硕(MAud)备考交流群:1004190978
  • 2026管理类联考-图书情报(MLIS)备考交流群:1035381514
  • 2026管理类联考199复试调剂交流群:827931220